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養(yǎng)護知識

[南京立體綠化墻]疊山理水工程解讀

2017-04-06 瀏覽500次

    疊山理水是中國造園最基本的手法,隨形就勢,削低墊高,引水成池,筑土為山,使得園林景致山美如畫,水秀如詩。疊山理水創(chuàng)造的山水景觀往往可以再現(xiàn)大自然的靚麗風采,成為園林中的主景或形象標志,美不勝收,令人矚目。如一位學者所言,建筑小品是凝固的美,園林綠化是含蓄的美,而疊山理水則是凝固沒雨含蓄沒的完美結(jié)合。 

    理水——古代園林的命脈 
    中國古代園林中的水,大到浩淼無邊的江河湖海,小到涓滴細流,都是造園家所不肯放過的水景塑造對象。沒有水的園林幾乎沒有,有了園林的構(gòu)筑,自然界各種形態(tài)的水,也被納入到園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這稱之為理水。水在園林藝術中的運用,又一次體現(xiàn)園林是人化的自然這一評價。 

    古代園林中,最通常出現(xiàn)的水景是水池,水池的名稱很多,有稱之為金魚池的,有稱之為湖的,有稱之為沼的。凡是有水池出現(xiàn)的園,不是以它為全園的中心,便是作為園內(nèi)一個景區(qū)的中心,而且往往與假山相配合,構(gòu)成山水園的基本格局,這是造園的最基本的結(jié)構(gòu)條件。 

    水必須有源,水入園處的處理要自然,下游也要有所交待。出園處的處理和入水口一樣重要,這樣,園池中的水才能活,才能靜中有動,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即使一潭死水,也能產(chǎn)生活的感覺。土和石都是構(gòu)成真山的材料,由于人工的采集、堆疊,就成了假山。水是構(gòu)成江河湖海、激流飛瀑的元素,經(jīng)人為的治理變化,就成了園林中的水景,要說它們是假湖、假溪、假瀑布,也不是沒有根據(jù)的。這和現(xiàn)代通用的人工湖、人造瀑布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古代園林中水的形態(tài)有更多的講究與追求。 

    和假山不一樣,水池的形狀,不是由水形成的,而是堆疊土岸和石岸勾畫、約束出來的,園林中水池的平面,幾乎都是不規(guī)則的,有的只在臨水主要廳堂的前方,砌成整齊的方形泊岸,實際是廳堂的露臺伸到了水邊,這種不規(guī)則的平面,要表現(xiàn)出自然界的各種水邊的野趣,有突入水中的,有凹進岸邊的。用土堆筑不能表現(xiàn)的,就用石來點砌,由沿岸的山石與池畔的假山疊成一氣的,就稱為池山?!秷@冶》中說:“池上理山,園中第一勝也?!卑堰@種山與水互相依存、互相映照的池山排為園林中數(shù)第一的景致,主要是指的水。水是園中必備的景物,有時,因為有水才有園。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是因為北京西北郊的泉流匯聚,形成北方少有的“西湖景”水鄉(xiāng)情致,才在這里選址造園的。造園的第一步,就是展拓水面成昆明湖。所以乾隆皇帝有一番話說:挖湖是為了治水,有了湖山的勝景,會沒有亭臺的點綴嗎?這是造園先理水的典型事例。古代園林中,有一類水景園,其實,現(xiàn)存的絕大多數(shù)的古代園林,都可以歸納到這一類型之中,只有少數(shù)園林是缺水、少水的。有人說,紫禁城內(nèi)的乾隆花園就看不到水,事實也是如此,一無池,二無沼,但它在里面建有一個禊〔xì細〕賞亭,亭內(nèi)地面鋪石,鑿出一個盤曲的石槽,稱為流杯渠,這是模仿蘭亭修禊的故事。石槽上方有一貯水的缸與石槽通連,石槽一經(jīng)放水,便可以浮著小酒杯流動。這里的水,可以說是園內(nèi)的唯一可見的水。同時,這個以疊山取勝的園子,還疊出一些澗谷、飛橋,雖不見水,也把水隱喻了出來,是一種以虛代實的手法。這種手法在許多園中被運用著。 

    另一個少水的園子是蘇州的滄浪亭,園內(nèi)的水池與整個園子相比,是太小了些。但滄浪亭園門臨水,從門前看,滄浪亭像在一個島上,必須通過石橋才能進入,園外的水,彌補了園內(nèi)水的不足。其實,頤和園中的南湖島、嘉興南湖的煙雨樓,都是四面環(huán)水,島上無水,并沒有人提出這里無水的問題。 

    皇家園林的總體布局,存在一個一水三山、祈求長生不死的模式。這一水三山中的一水,是指海而言。所以圓明園中最大的水面稱為福海,海中的島上建有蓬島瑤臺一景,蓬島就是指海上三山之一的蓬萊。頤和園、北海以及古代曾經(jīng)皇家營構(gòu)過的水域,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等,都有這樣的寓意,這都是園林中的大水面的處理。這些水面都需要有豐足的水源,并為了保持湖水的潔凈、充足,需要有蓄水、供水、防淤、排澇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相配套。所以,在園林的理水過程中,需要有高深的工程技術知識。像昆明湖這樣一個3300多畝,既有觀賞功能又有蓄水作用的水域,原來在它的西部還有高水湖和養(yǎng)水湖用來實現(xiàn)沉淀和供水的作用,以保證昆明湖的澄清和一定的觀賞水位。湖的出水口也考慮得很周到,環(huán)湖還另有可以節(jié)制調(diào)控的八個出水口,用于排澇和灌溉周圍的農(nóng)田,其中有一個出水口專門通往圓明園中的福海等湖面。主出水口放在南端的繡漪橋下,瀉入長河,成為帝后乘船來園時的水路,也是城內(nèi)三海等處用水的水源。這是一個綜合治理、綜合利用的項目,至今,昆明湖還部分地擔負著上面提到過的一些功能。它更能使游人沉醉于碧波蕩漾的優(yōu)美景色之中,流連忘返。 

    在自然風景園林中的水系,是非常重要的水景保證。杭州西湖的水源,主要由溪流注入,然后導入運河和城河。而濟南的大明湖,依靠泉流匯聚,流入小青河,歸于渤海。玄武湖湖水來自鐘山北麓,幾經(jīng)周折,分口注入長江。這些湖景的保持,全依賴于水系的保持,從古至今,它們都與國家河道工程關系密切,并且是城市建設的一個既是生活、生產(chǎn)需要,又是美化城市風貌的重要方面。 

    私家園林的水面較小,且都串聯(lián)在城市的河網(wǎng)之中,沒有河網(wǎng)可串的,靠地下水,鑿井人工灌注。這些園林的觀賞要求,主要是對水的要求。一是水位要求恰到好處,許多小園的岸邊疊石,需要在露出水面的一定高度看,才能欣賞到最佳景致。二是要活,凡是死水,要用山石堆疊遮擋,做出一個假的活水源頭,或者出水的地方。在一些園林中,故意將臨水墻的根部,做出券洞,使水進到墻的另一邊或建筑的基部,取得活水源頭的效果。三是要曲,水道要彎轉(zhuǎn)有度,不能一眼望到頭,這是水上障景的手法,另外還要用山石、建筑、花木來掩映。四是要寬窄相間,空間上要產(chǎn)生變化。五是要分出景區(qū),一區(qū)一水,一水一區(qū),區(qū)區(qū)有水。園林中水的得景,不只是池景,還另有一些常用的手法。 

    瀑布是水景,山石洞口的瀑布,模擬水簾洞。落差不大的湍流,模擬山泉的川流不息。山石中淌過的小溪,又酷似幽谷中的涓涓細流。出現(xiàn)這些效果,一是要水,二是要石。水主要靠地形變化,將高水位的湖水引到地形低凹的地方成景。諧趣園中的玉琴峽,就是利用自然山石所形成的地形,引來昆明湖后湖的水,加以引導造景的。在沒有自然地形可用的情況下,可將建筑屋面的雨水用天溝歸集到山石頂部預留的貯水坑洞中,下暴雨時,山石疊出的澗口就涌溢出漫流的水溜,成為瀑布,這是一種“坐雨觀泉”的趣味;不下雨時,山石所堆疊的峭壁澗壑,使人聯(lián)想到瀑布水景。這里的疊石堆山,是模仿自然界的山澗。這種處理方法,技藝相當繁復,平緩的山泉堆疊,不但要激起水花,看到淌過的水溜,還要聽到水聲,潺潺淙淙,使人未見其景,先聞其聲,憑著聲音尋去,才能看到,要走到近旁,還得繞過山石廊榭。要疊出這樣一景,須有一定的技法,選石很嚴格,有所謂送水石、劈水石、激水石等等名目。顧名思義,這有聲有色的水景,不是偶然得來的。宋徽宗趙佶在東京(開封)興造艮岳,就有依真山貼巨石而成的“瀑布屏”一景,當時在山后用水柜貯水、人工放水,很是壯觀。 

    古代園林中水的另一種形態(tài)是泉。濟南是泉城,賞泉、聽泉、品泉,都是園游的內(nèi)容。在風景名勝中,都要有泉這個景。蘭州的五泉山,五泉并陳,瀑布懸空,清流漫地,可聽可賞。無錫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杭州西湖有虎跑、玉泉、龍井三大名泉,都是可賞可品。第二泉邊上的竹爐山房,就是專門用來品評第二泉水的所在。 

    園林中的水,我們已從一池、一湖,說到了一杯。最后,還要說到大處去,即江南三大名樓所憑借之水。黃鶴樓建在長江邊上,滕王閣建在贛江邊上,岳陽樓建在洞庭湖之畔,這幾座幾經(jīng)毀建的名樓,與它們所憑借俯瞰的江湖之水,組成了統(tǒng)一的景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黃鶴樓下的長江煙波?!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滕王閣下的贛江秋水。“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這是岳陽樓下洞庭湖的萬頃波濤。更有將大海攝入畫面的,這便是山東的蓬萊閣。 

    古代園林的水景運用,隨處都可見到。有一首描寫明代北京勺園的詩,其中兩句:“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這是說水的景觀效果。另一首著名南宋詩人陸游的詩《沈園》,其中兩句:“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這是園林水景所產(chǎn)生的情。 

    疊山——中國古代園林的獨特創(chuàng)造 
    最典型、最獨特的中國古代園林的造景手法,要數(shù)假山。 

    和水景園中的水一樣,假山是對山林環(huán)境追求的體現(xiàn)。是祖國山河在庭院中、園林中的模寫,是對自然山川深入觀察并加以傳神刻畫、仿造的藝術品。它的出現(xiàn),使中國園林從概念到形象都區(qū)別于任何外國園林體系。歷史證明,它對國外的園林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仍在擴展之中。 

    假山,可以分為土山、石山、土石結(jié)合山三種基本類型,以土山的出現(xiàn)最早。 

    在古代造園手法中,就有挖湖堆山的巧妙運用,這種始于秦漢的工程技術,是在平地造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和園林的起源一樣,帝王園林最早采用。平地起土,堆積成山丘,也形成了池沼,一舉兩得。頤和園后溪河,將改造開挖時的泥土,堆積在北岸,形成山丘,屏擋園外街市的喧囂。經(jīng)過現(xiàn)在計算,這一帶山土的體量與河床的容積,幾乎相等,證明是挖湖堆山。土山經(jīng)風雨沖刷,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山腳用石塊壘砌防護,這便是土石假山的雛形。 

    積土成一定高度的山,須占很大的地盤,在面積有限的園林中難以做到,于是在土石山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疊石假山。這種以石疊砌的假山,可以得到高聳的效果,也可酷肖峰石嶙峋的自然界山景?,F(xiàn)存古代以各種石材建造的假山,千姿百態(tài),搜盡了自然造化的奇峰怪壑,加以縮小再現(xiàn)。經(jīng)過2000多年的發(fā)展,古代假山藝術達到了令人驚嘆的水平。以假山著稱的名園很多,北京北海內(nèi)的靜心齋,蘇州的環(huán)秀山莊,揚州的個園,上海的豫園和蘇州的獅子林,都是以假山而著稱于世的名園。其中,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獨樹一幟,把假山藝術推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極致。這些名園中的假山都以疊石假山為主。 

    石山又分成兩大類,一類叫湖石山,一類叫黃石山。湖石是指太湖石,這是一種灰白透青的石頭,石形千奇百怪,上面有許多透空與不透空的孔竅。被稱為湖石的,也不完全出在太湖,北方就有北太湖石和土太湖石,顏色也不一定是青白色。但是被喚做湖石的一般外形多為曲線組成,總的感覺是圓的。另一類黃石山的石材,外形多為直線構(gòu)成,顏色呈黃石或棕紅色,總體感覺呈方形。獅子林是湖石山一類,由于湖石的形狀,經(jīng)過拼砌很像一群獅子,便有了這一名稱,并成為假山中的一個流派。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和頤和園內(nèi),都有獅子林的摹本。獅子林像獅群,只是神似而已,并不是用湖石塑造獅子,更沒有眼鼻口耳的具體刻畫。清代有一個董道士曾在揚州堆疊過一座名為九獅圖的假山,在一般情況下看,并顯不出特別的好處來,但大雪以后,卻真的能數(shù)出九頭活靈活現(xiàn)的雪獅子來。這座假山今天已經(jīng)不存在了,但從這段傳聞中,我們可以想見其中的奧妙,這種借自然界的變化,所得到的藝術效果,正是假山藝術出神入化的創(chuàng)造技法。同樣的巧思表現(xiàn)在現(xiàn)存的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藏書樓前的假山里。這是一座以湖石為主的假山,山前是一座水池,全山倒影池中,在麗日當空的白晝,池中總可以看到一鉤新月的倒影,幻現(xiàn)在假山的倒影之中,這個人造的不升不落的月亮,原來是堆山時精心設計的。那只新月的倒影,是預留的石縫中所露出天空的倒影,古人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色描寫,有此一景,就使文津閣前的假山,生意盎然,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絕大多數(shù)假山,都是本著整體看主峰突起,四面呼應,層次分明;走近看脈絡清楚,洞口半隱,蹬道迂回;走進山洞,有的在平面展開,彎轉(zhuǎn)曲折,有的洞內(nèi)有臺階可以上下,洞內(nèi)有各種處理的明窗、洞隙、孔眼引進日光,明暗有致,既感到身在洞中,又不致摸黑前進。有的洞內(nèi),還藏有石屋,設有石凳桌椅,可以休息。洞內(nèi)的山道往往在山頂與山外的登山石級相會合,構(gòu)成循環(huán)往復的通路,達到洞內(nèi)、洞外、山頂、山腳都可游賞的目的。而且,甚至在中途故意做成一些不通的岐路,錯走了要折回原地重找出路,給游人平添了許多迷途知返的趣味。 

    蘇州的環(huán)秀山莊的假山,占地很小,進入山內(nèi)很有看頭。這座假山,用小塊的太湖石拼合而成,整體感卻很強,接縫處的灰漿都隱蔽在拼縫的里面,非常自然。鉆山一游,景致豐富,單是迂回的山道就有60余米,令人驚嘆山石匠師出人意外的想象力和模寫能力。山內(nèi)兩處石屋,一處采用自然山洞的形式,頂壁都是山石砌疊而成,酷似自然形成的溶洞;另一處稱為石室,頂壁都采用普通的房屋室內(nèi)處理辦法。區(qū)區(qū)小山之內(nèi),兩處石屋的變化,是煞費心機的。比環(huán)秀山莊占地更小的著名疊石假山,有揚州的片石山房和小盤谷。片石山房出于明末清初繪畫大師石濤和尚之手,現(xiàn)雖只剩原物的一半,但峭巖深壑,一峰突起躍出園墻,頗具畫意。小盤谷的妙處,在于山與水的結(jié)合,它具有環(huán)秀山莊的假山長處,更巧妙的是,山和水平分秋色,互相輝映,進入山中,幾處路口臨水,以石洞框取對面水閣涼廳的倒影,有著無限的詩情畫意。而在水閣涼廳中憑欄看山,主峰倒映入池,別是一番情意。規(guī)模巨大的假山,在私家園林中有上海豫園的大假山,傳為明代疊石名家張南陽的作品,這是一座黃石堆疊的假山,重巒疊嶂,氣勢很大。 

    在皇家園林中,以假山聞名的,還有北海的靜心齋,這是以北方石材堆疊的,規(guī)模很大,在中心湖面的四岸展開,峰勢舒緩,無論從哪一個方向看去,都能得到峰巒疊翠的壯觀景色,可以說,它在北京地區(qū)首屈一指。頤和園中的許多大型假山,不但體量龐大,而且藝術價值也很高。由于這些假山,多數(shù)都是主景的陪襯,而被埋沒。如前山佛香閣兩側(cè)的大黃石山和后山四大部洲象征鐵圍山的假山,都高達20多米,外形氣勢恢宏,山內(nèi)巖洞千變?nèi)f化,所用石材之大,是任何現(xiàn)存古代假山所不能比擬的。光說搬運這些石頭就不容易,何況將它們堆疊成有形、有趣的假山呢!這兩處的假山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它們與真山相交接,溶為一體,精彩之處,真假難分,以假亂真,以真亂假,有的地方,真會將真山錯認為假山。 

    這里,我們還要重點描述最有特色的一處假山,那便是揚州個園內(nèi)的四季假山。這一處假山反映了我國古代園林再現(xiàn)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宗旨。一般說,假山模仿真山也應有四時的景色差異。個園山石匠師的匠意,卻在于在同一時間里、同一季候里用假山表現(xiàn)出四季。把一個時間的概念借用空間表達出來,這正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中常用的一種寫意手法。個園的春、夏、秋、冬假山,不僅妙在它的組合,四座假山堆疊的藝術性,也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其中被視為秋季的黃石山和夏季的湖石山,孤立起來看,都可以說是同類假山中的精品。黃石山還可以進一步說成是同類假山中的極品。 

    個園的春山是由園門以外兩側(cè)山石圍起的竹圃開始的,數(shù)十竿竹子里,間或栽立著幾峰石筍,疏落有致,不叢雜,不渲染,并以山石向園門內(nèi)的道路延伸,似乎這春的勃勃生機要向園中送去。順園路左拐,一座湖石假山展現(xiàn)眼前,它在一池清漪中浮起。一座彎轉(zhuǎn)平橋由岸邊伸向水中,再折入水中的巖洞里,只此一橋,占盡了湖石池山的風采,出人意外,不必踏上橋板,已勾起了對巖洞中景色的懸念,已領略了夏季水洞中的清涼,加以山頂濃郁的常綠植物的配置,它確是夏季的山。循夏山到達山頂,可進入園中主樓的上層,秋山就展現(xiàn)在樓欄之外。沿樓廊走到盡頭,便可進入秋山峰顛。這是一座黃石假山,石色近土紅色,只此一色,便生秋意。這座山的好處,還在于它與主峰以外的配峰的呼應,在于它山勢脈絡的連貫。如果說,那座夏山是以池中的水找平了山腳,這秋山卻是以地找齊了山腳,仿佛一幅畫的底邊,一刀切似的平整。真山當然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因此它好就好在不撇開假字,偏在假處出奇制勝。要說個園中的秋山是疊出來的,不如說它是擺出來的,擺得那樣得體,那樣平穩(wěn),那樣舒服,那樣既符合自然界的規(guī)律又可人心意。在那山中的一方隙地,只幾塊石頭,就夠人流連一番,回首望去,山頂住秋閣的一角飛檐、山腰只一步即可跨過的玉石天橋,才使游人記起身在假山之中。出了秋山,折往南邊一座廳堂的前臉,便是冬山的所在。它藏在這全園唯一的半封閉的小天地里。這冬山只一個藏字便點了題,從顏色上看,它純由白色的宣石疊成,儼然一座雪山。這座雪山背靠園墻,隔墻便是園門外的春山,墻上整齊地排列著圓形的漏洞,可窺視內(nèi)外景色,也是冬山與春山之間的溝通,有人將它解釋成冬春之間的周而復始,果真如此,在這個有限空間里所顯示的四季景色,則是無盡的了。 

    假山藝術,是中國古代園林的重要特征,也是園林建筑的特有形式。從古代現(xiàn)存的實物中,從現(xiàn)代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它那特有的風采和很少受到外來影響的獨到的藝術個性。 

    最后,附帶說一下假山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置石。它是以單塊的石頭,陳設在園林的庭院之中,故習慣稱之為置石。這種置石多采用太湖石或者與太湖石的“瘦、透、漏、皺”特征相似的石頭。什么叫“瘦、透、漏、皺”呢?原來,太湖石在水中長期形成千奇百怪的形態(tài),有許多孔竅和空洞,這漏字就是指石頭上自然的空洞;透字呢,指空洞和空洞之間有相通連的孔道;瘦是石頭的大外形不臃腫;皺是說石頭表面有豐富的天然紋理。著名的太湖石大都稱為峰,如縐云峰、端云峰、冠云峰等等。它們都是能說出來歷和故事的名石。揚州原有一座九峰園,就因園內(nèi)有九峰太湖石而得名。乾隆皇帝看中了其中的兩峰,被運到了北京,兩峰中的一峰被置于清漪園內(nèi)的石丈亭院子里。把石頭稱為丈人,也是有來歷的,宋代畫家和書法家米芾〔fú扶〕,在官任上看到衙門后院的石頭,極為喜愛,特別穿上官服下拜口呼石丈,這便是石丈的來歷。民間繪畫中,米顛拜石是著名的題材,可見古代對石頭的偏愛。園林中供觀賞的這些奇峰怪石,其開采、運輸,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宋代在開封建艮岳時,從南方起運太湖石,先要用泥土將石上的孔竅填實,然后再包裝上路,運到目的地,再將石頭浸入河中,剔刷泥土,這中間不知要耗費多少人工。 

    明代官僚米萬鐘,為在北京的海淀建勺園,收集奇石,他曾在房山看中一塊有極好觀賞外形的色青而潤的大石頭,鑿下以后,運到良鄉(xiāng)就運不起了,無奈棄置路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將這塊石頭運到清漪園樂壽堂院內(nèi)作為點景屏嶂,取名為“青芝岫”。因為有米萬鐘中途停運的事,所以民間又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敗家石。這塊石頭長七米,高五米,厚三米,是置石中最大的一塊。

    此文章由南京立體綠化墻 分享

友情鏈接:江蘇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 | 南京市園林局 | 南京市園林工程管理處

版權所有:南京微綠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蘇ICP備15053692號 | 咨詢熱線:13382038796 | 技術支持:南京新易維軟件有限公司